在无数读者心里,“少林寺”是一阵衣袂翻飞的想象:易筋经、罗汉阵、扫地僧。
然而,当剥离那些文学想象的光环,少林寺1500年的真实历史远比武侠传奇更为厚重复杂。
它既有禅武合一的崇高精神传承,也有与世俗权力的纠缠共生。
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者,也是宗教与商业碰撞的现代缩影。
近期释永信事件的爆发,不仅揭示了当代宗教管理的深层问题,更为我们重新审视那座千年古刹的历史脉络提供了独特视角。
今天,文史君来与大家聊聊历史上真实的少林寺和少林寺发展史。
“禅宗祖庭”的奠基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天竺高僧跋陀(又译佛陀),敕令于嵩山少室山麓修建了一座寺庙。
展开剩余88%因寺庙地处少室山密林之中,由此得名“少林”。
跋陀在此传授小乘佛教,它属于佛教早期的主要流派。
强调“我空法有”,注重修行、持戒,实现个人的自我解脱,秉承出世理念,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难以有效融合。
因此跋陀的小乘佛法未能成为我国佛教信仰的主流。
32年后,公元527年,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渡江北上,驻锡少林寺。
达摩在寺西北五乳峰的石洞里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禅宗,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被誉为“大乘佛法”。
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省称,相传他是释迦牟尼弟子迦叶的嫡传徒孙,自迦叶传至达摩,共历二十八代。
达摩来到中土,梁武帝萧衍久闻达摩盛名,在大通元年(527年)将他迎入金陵,亲自接见。
达摩创立大乘佛法后不久,约50年后,公元574年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创伤。
574年,北周武帝发动灭佛运动,寺院被毁,僧众离散。
直到隋代复兴,隋文帝恢复寺名并赐良田百顷,少林寺才逐渐成为北方禅修中心。
隋末乱世中,寺僧为自卫开始习武,那被认为是少林武术传统的雏形。
而真正让少林寺名扬天下的,是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事件。
公元621年,尚未即位的李世民被王世充军队围困,少林寺僧惠瑒、志坚、昙宗等十三人协助唐军击败王世充,立下“翻城之功”。
李世民登基后,为表彰少林僧人的功绩,特许寺内立营练兵,并赐予大量庄田,少林寺由此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僧众超过两千人。
虽然这一故事被后世认为是小说演绎之作,但也可以得见寺庙和少林在隋唐时期还是受到了高层的尊重和重视。
少林寺在宋元明清的发展五代至宋代,少林寺确立了禅宗正统地位,曹洞宗在此兴盛。
元代福裕和尚受命统领嵩山寺院,扩建钟鼓楼等建筑,使少林寺成为禅修与武学的枢纽。
明清时期,少林寺的发展呈现出皇家礼遇与民间禁武的二元特征。
明代是少林武术体系成熟的关键期,形成了以棍法为核心的708套功夫套路,当时“诸艺宗于棍”成为武林共识。
文献记载,明代鼎盛时期,少林寺拥有殿宇楼阁达1000多间,僧众2000多人。
如今现存的建筑多为明清遗存,包括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
嘉靖年间(1522-1566),月空法师率领30余名僧徒赴松江抗击外敌,后来在福建泉州修建南少林寺,将少林拳传至江南。
清代时期,统治者对少林寺的态度比较复杂:
康熙亲题“少林寺”匾额,雍正耗银九千两修缮寺院,乾隆甚至夜宿寺中题诗。
但另一方面,清廷严禁民间习武,迫使少林功夫转入秘密传承,正是那种压制,反而促进了民间武术门派托名少林发展的现象。
1928年,少林寺又迎来了一次巨大创伤。
当时军阀石友三为报复曾投靠北洋的少林僧兵妙兴,纵火焚烧寺院,大雄宝殿、藏经阁等核心建筑及大量千年典籍毁于一旦。
那场大火成为少林寺自隋末至清初三次大灾中最严重的一次,几乎中断了寺院的正常宗教活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恢复。
释永信与少林寺在少林寺近代发展史上,释永信绝对称得上对少林寺贡献最大的人之一。
释永信,1965年出生于安徽,16岁时踏入少林寺,刚到少林寺时,少林寺仅有14名僧人,守着28亩旱地,大殿漏雨,佛像蒙尘。
6年后,1987年,22岁的释永信接任少林寺管理委员会主任,12年后正式成为少林寺30代方丈。
在接下来的近四十年里,他不仅成功复兴了少林寺,更将其塑造成一个横跨文旅、影视、食品、地产等多个领域的商业帝国。
年收入超过十亿元。
1996年,当中国企业尚不知域名为何物时,他就抢先注册了少林寺官网,将《易筋经》等经典文献数字化引流,半年吸引5万海外访问。
那一举措不仅展现了其对互联网的前瞻性眼光,更为少林品牌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1998年,他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大规模注册“少林”商标,从功夫鞋到禅香,从食品到日用品,构建起全方位的品牌保护体系。
截至2022年,少林寺已注册706个商标,涵盖45个商品和服务类别,确保对“少林”那一金字招牌的绝对控制。
2008年,释永信成立了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个人持股80%,成为少林商业帝国的核心资本引擎。
通过那家公司,他投资了14家企业,涉足茶叶、旅游、影视等多个领域,将宗教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少林寺过度商业化后,自然就呈现出了脱离佛教本质的现象。
加之一个人在成功之后,自然会出现“飘”的现象,释永信也不例外。
就在少林寺商业化如日中天之际,释永信的所作所为也触碰到了宗教的红线,被予以处罚。
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发布官方通报,确认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和严重违反佛教戒律正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核心问题包括:挪用侵占寺院资金及资产(如门票收入、商业投资款);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直接违反佛教的根本戒律。
次日,中国佛教协会公告注销其戒牒(僧人身份证明),意味着释永信被正式开除僧籍。
有观点认为,若无释永信的商业运作,少林寺可能仍是一座鲜为人知的破败古刹。
但过度商业化又使其沦为“名利场”,丧失了精神内核,那样的话,少林寺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从达摩面壁的禅宗起源,到十三棍僧的护国武德,再到今日的商业化争议。
少林寺1500年的历史是一部宗教与世俗不断对话的史诗。
塔林中跨越唐至清的232座古塔,见证了历代高僧对佛法的坚守;而释永信事件的爆发,则揭示了绝对权力对宗教本质的侵蚀。
当游客在少林寺的红墙碧瓦间穿行,在古银杏遮蔽的千年甬道上驻足,他们所见不仅是武侠传说中的功夫圣地,更是一个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自我调适的文化生命体。
读者们,关于“少林寺的历史”,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发布于:山西省第一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